关于印发《淮南市行政许可主体公告管理暂行规定》、《淮南市行政许可监督检查暂行办法》、《淮南市行政许可项目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淮南市行政许可听证程序暂行规定》、《淮南市行政许可公开暂行规定》、《淮南市行政许可项目办理暂行规定》和《淮南市行政许可责任及过错追究暂行办法》7个文件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1 20:54:14   浏览:815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淮南市行政许可主体公告管理暂行规定》、《淮南市行政许可监督检查暂行办法》、《淮南市行政许可项目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淮南市行政许可听证程序暂行规定》、《淮南市行政许可公开暂行规定》、《淮南市行政许可项目办理暂行规定》和《淮南市行政许可责任及过错追究暂行办法》7个文件的通知

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淮南市行政许可主体公告管理暂行规定》等7个文件的通知

淮府〔2004〕33号

凤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企事业单位:
  《淮南市行政许可主体公告管理暂行规定》、《淮南市行政许可监督检查暂行办法》、《淮南市行政许可项目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淮南市行政许可听证程序暂行规定》、《淮南市行政许可公开暂行规定》、《淮南市行政许可项目办理暂行规定》和《淮南市行政许可责任及过错追究暂行办法》等7个文件,已经市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和这7个规范性文件,做到准确理解、严格执行。
  二、各县区、各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贯彻行政许可法和这7个规范性文件作出具体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抓好落实。
  三、为确保行政许可法得到正确贯彻实施,市政府成立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法制办。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


淮南市行政许可主体公告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保障和监督行政许可主体依法行使职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许可主体的公告管理适用本规定。但属国家和省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许可主体除外。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许可主体是指依法设立,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第四条 市、县(区)政府负责行政许可主体公告的批准,政府法制工作部门(以下简称法制部门)负责行政许可主体公告前的审查工作。
  第五条 市级行政许可主体由市法制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后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告。
  县(区)、乡(镇)行政许可主体由县(区)法制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县(区)政府批准后公告。
  第六条 行政许可主体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法设立;
  (二)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许可职责和权限;
  (三)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活动并承担法律责任;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行政机关提请行政许可主体审查时,应当报送下列材料:
  (一)负责人签署的提请审查的公函;
  (二)依法设立行政许可主体的正式文件;
  (三)规定行政许可主体许可职责和权限的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或者政府调整许可职责和权限的正式文件;
  (四)机构编制部门核定机构编制的文件;
  (五)行政许可主体公告文本。
  第八条 法制部门对提请审查的行政许可主体是否符合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并在受理后10日内作出审查意见,书面通知提请审查的机关或者组织。
  经审查、复核符合规定条件的,法制部门应当在作出审查或者复核意见后10日内提请政府批准公告。
  第九条 行政许可主体公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行政许可主体名称;
  (二)许可职责和权限;
  (三)主要许可依据;
  (四)办公地址、咨询和投诉电话。
  第十条 行政许可主体必须在《淮南日报》上进行公告,相关部门可以将经批准的公 告文本在本市政府信息网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布。
  第十一条 行政许可主体公告后发生下列情形的,必须重新提请审查和公告:
  (一)行政许可主体发生分立;
  (二)行政许可主体发生合并;
  (三)行政许可主体名称变更;
  (四)行政许可依据变更;
  (五)行政许可职责和权限变更。
  第十二条 发生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情形的,有关部门应在规定该情形的法律、法规、规章或正式文件生效后15日内,按照本规定第七条的要求提请法制部门进行审查,法制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八条处理。
  行政许可主体发生第十一条第(一)项情形的,由分立后的机关或组织提请审查;发生第十一条第(二)项情形的,由新成立的机关或组织提请审查;发生第十一条第(三)、(四)、(五)项情形的,由原提请审查的机关或组织提请审查。
  行政许可主体的办公地址、咨询和投诉电话发生变更的,由原提请审查的机关在《淮南日报》上公告。
  第十三条 行政许可主体公告经批准后,提请审查的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将行政许可主体公告文本在《淮南日报》上公告。
  第十四条 行政许可主体可以在其法定职责和权限内,依法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活动。
  第十五条 依法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许可主体应自委托行政许可协议书订立之日起10日内,将委托事宜提请法制部门进行审查。提请审查时,应当提供以下材 料:
  (一)行政机关负责人签署的提请审查的公函;
  (二)受委托机关设立的正式文件;
  (三)委托行政许可协议书;
  (四)受委托机关许可人员名单;
  (五)受委托许可机关的公告文本。
  第十六条 法制部门对委托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在受理提请审查 后10日内作出审查意见,书面通知提请审查的机关。
  经审查、复核确有必要且符合规定条件的,法制部门应当在作出审查或者复核意见后 10日内提请政府批准公告。
  第十七条 委托机关发现受委托机关违反委托协议或者违法实施委托许可活动的,应 当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撤销委托。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本规定实施行政许可活动的行政机关、机构 或者组织,向法制部门和监察部门投诉和提出意见。
  第十九条 法制部门发现未按本规定批准公告实施行政许可活动的,应当将有关情况 向政府报告,由政府责令改正。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规定实施行政许可活动的行政许可主体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 依法追究其过错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淮南市行政许可监督检查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行政许可主体资格和依法接受委托从事行政许可活动的机关(以下简称许可机关)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 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许可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
  第五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监察机关具体负责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 许可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
  第七条 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应当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主动监督检查与受理投诉举报相结合、专门机关的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八条 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内容和形式:
  (一)听取行政许可情况的汇报;
  (二)检查行政许可文件;
  (三)检查行政许可过程;
  (四)对被许可人的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
  (五)检查事后监管措施落实情况;
  (六)向申请人了解有关情况;
  (七)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
  第九条 接受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被许可人、许可机关及其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对监督检查工作应当予以配合,根据监督检查人员的要求,提供有关材料和情况;不得提供虚假材料,隐瞒、谎报情况,不得以任何方式阻扰监督、调查。
  第十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有权向许可机关举报,许可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十一条 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应当对监督检查情况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由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的单位作出最终评定。
  第十二条 对被许可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关许可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对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照《淮南市行政许可责任及过错追究暂行办法》处理。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淮南市行政许可项目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行政许可项目的管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的评价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应当加强对行政许可项目的评价管理,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行政许可项目评价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本省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决定、省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负责实施该行政许可项目的部门应当每两年对其评价一次。
  第五条 本市公布的地方性法规中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或对上位法设定的许可项目作出具体规定的,负责实施该行政许可项目的部门应当每年对其评价一次。
  第六条 本市制定的政府规章依据上位法的规定,对行政许可项目作出具体规定的,负责实施该行政许可项目的部门应当每年对其评价一次。
  第七条 市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可以开展由有关部门负责实施的许可项目的评价工作,有关部门应当予以支持,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八条 行政许可项目评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实施该许可项目的效果;
  (二)实施该许可项目的负面影响;
  (三)该许可项目存在的必要性;
  (四)许可的主体、条件、程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社会对实施该许可项目的反映;
  (六)具体建议。
  第九条 各部门实施行政许可项目评价时,应当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人员,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
  第十条 许可项目评价可以通过召开论证会、座谈会、听证会、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多种方式并用。
  第十一条 评价工作结束后,负责评价的部门应当形成书面的评价报告,报送同级政府,同时抄送同级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
  负责评价的部门可以将评价报告报送该行政许可项目的设定机关。
 第十二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根据评价报告,认定通过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所列方式能够解决的,或认定该行政许可项目的实施主体、条件、程序需要修正的,应当向设定该行政 许可的机关或对该许可项目作出具体规定的机关,建议及时修改或者废止有关规定;认定行法规设定的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许可,可以停止实施的,可以向省政府建议提请国务院批 准。
  第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实施机关就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淮南市行政许可听证程序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许可听证程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维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具有法定行政许可职权的机关和依法接受委托从事行政许可活动的机关(以下简称行政机关),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第四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第五条 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 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
  第六条 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1名本机关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或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根据案件需要,还可以指定或邀请1至3名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听证员和书记员,协助主持人工作。
  第七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当事人、第三人、代理人、案件的调查人员、证人、鉴定人员以及翻译人员。
  当事人是指申请行政许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第三人是指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第八条 行政机关决定举行听证,应当及时确定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并在听证的7日前将有关事项书面通知当事人和第三人。
  第九条 听证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系下列人员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一)本案的调查人员;
  (二)当事人或者本案调查人员的近亲属;
  (三)与本案的处理结果有其他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
听证员、书记员的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听证主持人的回避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十条 听证主持人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二)决定中止、延期听证或者停止听证;
  (三)决定证人当场作证。
 第十一条 听证主持人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将听证通知按时送达听证参加人;
  (二)对将要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进行询问;
  (三)要求有关听证参加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四)制止违反听证纪律的行为,维持听证场所秩序;
  (五)审阅听证笔录,提出审核意见和处理建议。
  第十二条 听证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宣布当事人、第三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听证主持人介绍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询问、核对听证参加人身份,宣布听证开始;
  (四)案件调查人员提出事实、证据和行政许可建议;
  (五)当事人和第三人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六)听证主持人就案件有关问题进行询问、调查;
  (七)听取当事人和第三人的最后陈述;
  (八)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第三人和证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第十三条 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举行听证,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淮南市行政许可公开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机关(以下称行政机关)均应遵守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许可公开工作的领导,监察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行政许可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指导工作。
 第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公开下列内容:
  (一)许可项目和依据;
  (二)本机关地址、受理地点;
  (三)受理机构和联系电话;
  (四)电传、传真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等;
  (五)许可应当具备的条件;
  (六)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
  (七)申请书示范文本;
  (八)办理程序及期限;
  (九)办理结果。
  有数量限制的,应当公开数量;需收费的,应当公开收取的依据和标准。
 第五条 申请人要求行政机关对公开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行政机关应当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第六条 行政机关必须在办公场所公开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的内容,并可以采取下列公开方式:
  (一)在新闻媒介上公开;
  (二)在专门设置的展示牌、公开办事栏上公布或张贴公告;
  (三)印制宣传品,散发给当事人;
  (四)在网站上公开。
   第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将应当公开的事项予以公开,不得遗漏应当公开的事项,不得擅自变更公开的事项。
  第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确定其法制机构或其他内设机构作为行政许可公开的监督机构,并将其名称、地址、电话号码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许可公开的规章制度,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公开工作落实;制定工作人员行为准则,保证文明执法;建立评议考核制,保证依法行政。
  第十条 未经公开的事项不得作为办理许可的依据;已经公开的事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履行的,当事人有权举报、投诉或依法申请复议、提起诉讼。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未按照本规定实行行政许可公开的,由上级机关或同级人民政府的监察机关、法制工作机构责令其限期公开;逾期仍未公开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同级人民政 府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二条 监察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定期对行政许可公开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应责令其纠正;逾期不纠正的,由有关部门对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三条 有关单位在进行目标管理考核、政风评议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时,应当把行政许可公开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淮南市行政许可项目办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促进依法行政,优化我市发展环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具有法定行政许可职权的机关和依法接受委托从事行政许可活动的机关(以下简称许可机关)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监察部门设立行政许可投诉电话,负责处理对行政许可的投诉事项,查处行政许可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 第四条 市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有关行政许可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有关许可机关应当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办事窗口。
  第五条 许可机关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明确其窗口工作人 员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权限和责任,原单位不得另行受理。
   经市政府批准未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有关许可机关应当实行窗口式办理。一个单位对外只设一个窗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事项。
  第六条 即办事项应当实行直接办理制。即办事项是指办事程序简便,可当场或当天办结的事项。办理程序:
  (一)申请人向有关窗口提出申请;
  (二)对申报材料齐全的即办事项,窗口工作人员必须即收即办,当场或当天办结。
 第七条 一般事项应当实行承诺办理制。一般事项是指不涉及其它主管部门,不需经审核、论证、公告、召开听证会、现场踏勘的事项。办理程序:
  (一)申请人向有关窗口提出申请;
  (二)窗口工作人员当场初审申报材料,凡申报材料齐全的,按不同申请事项明确事项办理的承诺时限,并出具《承诺事项办理通知书》交申请人;
  (三)许可机关在承诺时限内作出处理决定,按时办结。
  第八条 联审事项实行联合办理制。联审事项是指涉及2个或2个以上主管部门的影响较大的许可事项。办理程序:
  (一)申请人向牵头部门服务窗口提出申请;
  (二)牵头部门窗口受理后,出具《行政许可联办事项办理通知书》交申请人。由牵头部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现场踏勘或会议会审,缺席的部门视为同意联审决定,并按规定办理 相关手续和承担相应责任。对一些比较重大的特殊的联审事项的联办会议,可由分管市长召集主持;
  (三)联办会议应形成纪要,会议纪要由牵头部门负责起草,参加会审部门负责人会签,主持人签发,由政务服务中心负责督促落实;
  (四)联审事项办理的牵头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应按联办承诺时限办理,确保在承诺的时限内办结。
  第九条 上报事项实行负责办理制。上报事项是指本部门办理后还需报上级机关许可的事项。办理程序:
  (一)申请人向主管部门窗口或牵头部门窗口提出申请;
  (二)窗口受理申请,确认为上报事项后,应出具《行政许可上报事项办理通知书》交申请人。《通知书》应明确承诺该事项在本部门的办理时限;
  (三)在承诺时限内完成本级业务办理,同时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负责全程办理,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告知申请人。
  上报事项属一般事项的按承诺办理制办理,上报事项属联审事项的按联合办理制办理。
  第十条 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许可机关申请。
  第十一条 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二条 行政许可申请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的,视为向窗口提出。
  第十三条 许可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第十四条 许可机关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十五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许可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或者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许可机 关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第十六条 许可机关应按本规定对本单位许可事项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第十七条 许可机关及其负责人、承办人的行政许可责任及过错责任追究,按《淮南市行政许可责任及过错追究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淮南市行政许可责任及过错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效能,防止行政许可过错行为发生,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具有法定行政许可职权的机关和依法接受委托从事行政许可活动的机关(以下简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行政许可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行为时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许可对象的监管职责或违法许可等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许可过错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以致行政许可失误,贻误行政管理工作,影响行政秩序,或者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给行政 机关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是指拒绝、放弃、推诿或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是指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的程序、权限和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行政机关不履行监管义务、监管不力、对许可对象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给予有关责任人员相应的纪律处分;行政机关违法许可,或滥用许可权、徇私舞弊、以许可权谋取本部门及个人私利的,追究负有责任人员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市政府核定的许可事项依法实施许可,所有行政许可行为必须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和程序合法。
  第五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行政许可责任划分

  第六条 行政机关许可责任:
  (一)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市政府核定的许可事项实施许可。新增许可事项,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经法定程序批准。每个许可事项的设立和实施、调整或取消,应事先公告。
  (二)必须实行政务公开,将每个许可事项内容、依据、时限,以及申请人的资格、条件等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或申请人公开,简化许可环节,规范操作程序。
  (三)推行“窗口式”或“一站式”服务。行政机关应设立服务窗口,涉及部门内部多个科室职能的,必须采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服务窗口必须设置明显标志。
  (四)在行政机关内部,必须制定行政许可责任制度实施细则,明确许可责任科室和责任人,防止重复许可、多头许可。对技术性比较强的许可事项,应制定许可技术规范。
  (五)对联合许可、前置许可事项,由主办部门统一受理,并负责答复。主办部门在办理过程中应以适当方式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协调处理有关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协助主办部门 工作。
  (六)对保留的许可事项,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明确事后监管措施的,按规定执行;没有明确事后监管措施的,须制定并落实严格的事后监管措施。对取消的许可事项,须提出并落实严格的事后监管措施。
  (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网上许可,实现信息化管理。应用网络科技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和服务质量,可以实施网上许可的事项,应当方便申请人申请,实施网上许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互动作用,增加许可事项的透明度和公开化,政府部门适时公布许可管 理的有关规定和许可结果,发布有关信息,使申请人自觉遵守许可规定,按程序办事。
  第七条 行政机关负责人许可责任:
  (一)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具体许可行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领导对具体许可行为负直接领导责任。
  (二)许可事项涉及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主办部门必须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主办部门与相关部门意见不一致的,主办部门负责人应当主动及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协调。协调后仍 未取得一致意见的,由主办部门说明协调情况,列明各方理据,提出处理建议,并由主办部 门主要负责人签名,如实上报同级政府裁决。
  (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定期分析研究本部门行政许可工作情况,制定计划,进行责任分解和组织实施;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及时处理社会公 众和申请人的投诉。
  第八条 行政机关许可承办人责任:
  (一)严格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地点进行许可,不得越权许可,严禁违法、违纪许可;
  (二)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必须当场受理,并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申请材料不全或不符合条件的,必须将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和办理程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
  (三)及时向申请人告知办理结果。如申请人对办理结果提出异议的,必须明确答复,并说明理由;
  (四)不得接受申请人的礼物、宴请等;
  (五)文明服务,行为规范。

第三章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许可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许可事项应予受理而不予受理的;
  (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许可事项随意退件的;
  (三)受理许可事项不开具受理回执的;
  (四)受理许可事项时,故意不告知所需全部材料,造成申请人多次往返的;
  (五)对已受理的许可事项拖延不办,推诿扯皮致使超时限的;
  (六)不予受理而不告知理由的;
  (七)无依据或超越规定权限实施许可的;
  (八)不依照规定程序,或者违法设立许可程序实施许可的;
  (九)未在规定或者承诺时限内完成许可事项的;
  (十)违法设立有偿咨询程序或违法收取抵押金、保证金、许可费用的;
  (十一)违法委托中介机构、下属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代行许可权的;
  (十二)违法准许中介机构或者其他组织从事许可代理活动的;
  (十三)不按规定公开许可结果的;
  (十四)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许可,不及时主动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本部门许可事项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十五)工作作风生硬,态度粗暴,违反工作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
  (十六)违反许可工作规定,贻误许可工作或者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第四章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划分与承担

  第十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一条 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具体许可行为,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负直接责任。
  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二条 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事项实施具体许可行为,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三条 承办人提出许可意见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四条 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许可意见,经批准人批准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审核人不报请批准人批准而直接作出许可决定,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五条 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许可意见,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许可决定,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负责人指令、干预,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指令、干预的负责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七条 集体研究、认定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决策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持错误意见的人负重要领导责任,持正确意见的人不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 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作出的具体许可行为,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上级机关负责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九条 经过听证作出的许可决定,批准人同意听证主持人的错误建议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听证主持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不采纳听证主持人的正确 建议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条 两人以上故意或者过失,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后果发生的,按个人所起的作用确定责任。

第五章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

  第二十一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方式分为: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扣发奖金;
  (五)调离工作岗位或停职离岗培训;
  (六)给予行政处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处或并处。
  第二十二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行政许可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和特别严重过错:
  (一)情节轻微,给行政机关和申请人造成损害后果和影响较小的,属一般过错;
  (二)情节严重,给行政机关和申请人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属严重过错;
  (三)情节特别严重,给行政机关和申请人造成损害后果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属特别严重过错。
  第二十三条 对于一般过错,对负直接责任者,单独给予或者合并给予本办法第二十一 条第(一)、(二)、(三)、(四)项行政处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 ,单独给予或者合并给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二)、(三)、(四)项行政处理 。
  第二十四条 对于严重过错,对负直接责任者,给予降级以下行政处分,合并给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四)、(五)项行政处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记大过以下行政处分,合并给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四)、(五)项行政处理;对负重要 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记过行政处分,合并给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四)、(五)项行政处理。
  第二十五条 对于特别严重过错,对负直接责任者,给予撤职或者开除行政处分,给予撤职行政处分的,合并给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四)、(五)项行政处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降级以上行政处分,未给予开除行政处分的,合并给予本办法第二十 一条第(三)、(四)、(五)项行政处理;对负重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记大过以上行政处分,未给予开除行政处分的,合并给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四)、(五)项行政 处理。
  第二十六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应当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和行政处分权限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因行政许可过错侵犯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过错责任人的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的行政许可过错情形的;
  (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三)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在履行行政许可职责过程中有徇私舞弊行为及收受当事人财物、接受当事人宴请、参加当事人提供的旅游和娱乐活动的。
  第二十九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人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可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许可过错责任。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予追究行政许可过错责任:
  (一)申请人弄虚作假,致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未作规定或规定不具体,致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理解错误的;
  (三)出现意外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许可过错情形发生的。

第六章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和程序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应当设立由本机关负责人和纪检、监察、法制、人事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领导小组,负责处理本机关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事务 。
  第三十二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领导小组成员与行政过错行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实行回避,或提交监察机关查处。
  第三十三条 具体许可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调查,以确定具体许可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许可过错责任:
  (一)申请人投诉、检举、控告的;
  (二)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三)作出的具体许可行为,经行政复议,上级机关变更原许可决定,或撤销发回重新作出具体许可行为的;
  (四)作出的具体许可行为,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部分撤销发回重新作出具体许可行为的;
  (五)上级机关要求调查追究的。
  第三十四条 对于申请人的投诉、检举、控告,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领导小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审查是否有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受理。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受理;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应当告知不受理的理由。
  第三十五条 决定进行调查的案件,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调查处理完毕。情况复杂的,可延长15个工作日办理。但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不受理决定不服,或认为不便向作出具体许可行为的机关提出投诉、检举、控告的,可向监察机关提出。
  监察机关收到投诉、检举、控告后,应当责成作出具体许可行为的机关及时处理或者直接受理。对行政首长的投诉、检举、控告,应当由同级监察机关办理。
  监察机关直接办理的案件,涉及行政处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七条 对行政许可过错责任人的处理决定,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和控告人的 ,应当告知投诉人、检举人和控告人。
  第三十八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提出申诉。申诉处理决定应当在30日内作出。
  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 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莆田市市场中介组织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

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莆田市市场中介组织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

莆政办〔2010〕7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市工商局、市监察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的《莆田市市场中介组织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日







莆田市市场中介组织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市场中介组织(以下简称中介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实守信的经营风尚,全面、客观、科学、公正地反映中介组织信用状况,维护消费者利益,建设诚信社会,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介机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和《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专项治理实施方案》、《莆田市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对象为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从事中介活动的中介组织或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备案执业的省内外中介组织。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中介组织,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登记设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有偿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包括:
(一)会计、审计等独立审计机构;
(二)资产、土地、房地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矿产资源、安全等评估机构;
(三)检测、检验、认证、监理、拍卖机构;
(四)法律、档案等服务机构;
(五)信息、信用、技术、工程、市场(商品)调查等咨询机构;
(六)职业、人才、婚姻、教育(家教)等介绍机构;
(七)工商登记、广告、商标、专利、税务、房地产、招投标、因私出入境等代理机构;
(八)保险、证券、期货、担保等金融市场中介组织;
(九)各类经纪机构;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中介组织。
第四条 中介组织信用等级评价,是指以该中介组织基本信息依托,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的及与信用有关的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根据该中介组织申报给予确定其信用监管等级的系列活动。

第五条 信用等级评价应遵循“中介组织自愿、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原则,按照“申报、推荐、评价、定级、公示、发布”的工作程序进行。

第六条 信用等级评价不向中介组织收费,不增加中介组织负担,不发牌匾,滚动评价,不搞终身制,按照统一的内容、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七条 信用等级评价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市政府批准成立的“莆田市中介机构清理整顿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中介办)负责全市中介组织信用评价组织及等级确定工作,各县(区)中介办负责本地区中介组织信用等级评价的组织和初评工作;信用等级评价的具体工作由市、县区中介办负责。评价时成立中介组织评审委员会具体承办中介组织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成员由工商、金融、建设、财政、税务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第二章 信用评价等级和内容

第八条 信用评价标准采用百分制,根据中介组织评价分数将中介组织信用等级分为A、B、C、D四级。

A级为信用良好,评价分数应在90分(含90分)以上;

B级为信用一般,评价分数应在75-90分(不含90分);

C级为信用失信,评价分数应在60-75(不含75分);

D级为信用严重失信,评价分数应在60分(不含60分)以下,或未参加评价的中介组织。

第九条 中介组织信用等级主要从资信状况、成果质量、经营业绩、信用记录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评价。

(一)资信状况方面:包括中介组织内专业人员结构、数量和职称人数、人员分工及岗位责任、办公场所面积、股份结构、技术负责人、企业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关系、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从业人员培训、软硬件设施、公共关系、学术研讨情况,是否存在整改记录等。

(二)成果质量方面:包括合同签订、合同备案、服务流程规范、质量控制、重大问题会审制度、工作成果、档案管理、业绩报表等情况。

(三)经营业绩方面:包括业绩、客户满意度调查、重点工程业绩、专职专业人员个人业绩、业务拓展等情况。

(四)信用记录方面:中介组织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



第三章 评价程序和标准

第十条 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新设立中介组织未满一个会计年度的不参加信用等级评价。

第十一条 信用等级评价具体程序:

(一)市中介办组织部署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二)中介组织根据通知要求进行自查自评,并准备信用评价相关资料原件。

(三)各县(区)中介办向行业主管部门征求该中介组织诚信评价意见。同时,向财政、税务、法院等相关部门了解征询该中介组织相关情况。

(四)各县(区)信用等级评价委员会对中介组织进行评价、评分,评分结果需经评价委员会工作人员和被评价中介组织负责人签字。

(五)各县(区)初步确定评价等级后,上报市信用等级评价委员会。

(六)市信用等级评价委员会组织对各县(区)上报的资料进行复核,重点对初评为A级和D级的中介组织进行复查,复核后确定评价等级。

(七)将确定的中介组织信用评价等级通过“莆田市中介组织信用网”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对公示有异议的,市信用等级评价委员会将组织复议、核查,发现有虚报、造假或故意庇护行为,市信用等级评价委员会可责成重新评价,情节严重的则作为该中介组织不良行为予以扣分。

(八)市信用等级评价委员会将最终评价结果在“莆田市中介组织信用网”上进行公告,对A级中介组织予以颁发信用等级证书。

第十二条 中介组织信用等级评价具体评价标准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信用等级评价实行动态管理,采用日常监督与年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接受社会监督。发现评价期内企业存在良好行为或不良行为,经信用评价后达到相应等级时,将重新确定其信用等级。



第四章 信用等级奖惩管理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单位、职能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许可、采购招标、评先评优、信贷支持、资质等级评定、定期检验、表彰评优、安排和拨付有关补贴资金等工作中,必须依法查询该中介组织的信用等级和信用记录,要求企业和个人提供信用资料,并采取激励或惩戒措施。
第十五条 对A级和B级中介组织,可以实施以下激励措施:
(一)减少或免除日常监督检查(被举报除外);
(二)年检时实行免审制;

(三)名称权、注册商标权及其相关权益受到重点保护;

(四)在参与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和知名字号认定及“守合同、重信用”评比中予以优先推荐申报参选,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授予相关荣誉称号;
(五)在评优评先、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安排和拨付有关补贴资金、纳税、出口、融资贷款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办理,同等条件下优先入围;
(六)在服务上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
对A级及部分规模较大、具有行业特殊性的B级中介组织可列为扶持重点,实行直接挂钩、重点跟踪服务制度,扶持其做大做强;

对B级中介组织,可有针对性做好监管和服务,鼓励和帮助其不断增强信用意识,提高信用水平,早日成为A级中介组织。

第十六条 对C级和D级中介组织,采取下列惩戒措施:

(一)列为日常监督检查或抽查的重点;

(二)在办理登记或年检证照时予以重点审查;

(三)撤销其相关荣誉称号,对C级中介组织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参与评优评先、项目招投标予以警示,对D级中介组织在一年内禁止其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禁止参与评优评先、项目招投标;
(四)在信贷支持、拨付财政性补贴资金等方面对C级中介组织予以警示,对D级中介组织予以限制;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措施。
第十七条 对信用等级为D级的中介组织应作为重点检查、抽查对象,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同时视情况不授予该中介组织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有关荣誉或者称号。纳入不良信用信息记录的外地中介组织,由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将不良行为记录通报其工商注册所在地的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其信用档案。

除前款规定外,法律、法规、规章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有限制行政许可、资质等级审批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中介办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参照本办法对职责范围内的中介组织制定更详细信用等级评价操作办法,并报市中介办备案。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公报

中国 斯里兰卡


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公报


  一、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邀请,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钱德里卡·班达拉奈克·库马拉通加于二〇〇五年八月三十日至九月二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元首举行了正式会谈。

  二、斯里兰卡总统还会见了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国务委员陈至立以及商务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部门负责人,并访问了上海。

  三、8月29日,斯里兰卡总统在北京妇女大会十周年纪念会议上发表主旨讲话,并与吴仪副总理就1995年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宣言》发表后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交谈。

  四、双方对所有问题的讨论均在坦诚、友好的气氛中进行,达成广泛共识,显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斯里兰卡前外交部长拉克什曼·卡迪加马惨遭暗杀深表哀悼。双方强烈谴责这一恐怖主义行径,决心同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邪恶势力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加强在地区和国际反恐行动中的协商与配合。

  六、斯里兰卡总统向中国国家主席简要介绍了斯外长被暗杀后的国内局势,表示尽管恐怖主义给斯和平进程带来困难,但斯政府仍将致力于确保国家稳定、持久和平,以实现全体人民的福利、安全和自由。中方对此表示赞赏,相信上述努力定能成功,并重申对斯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和解的全力支持。

  七、斯方重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斯里兰卡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支持中国政府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所做的一切努力,支持中国为反对“台独”势力分裂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希望中国早日实现国家统一。

  八、双方对中斯真诚互助、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其它各领域均取得积极进展感到满意。

  九、斯里兰卡总统代表斯里兰卡人民感谢中方在海啸灾后向斯提供的慷慨援助,包括业已启动的修复渔码头和“中斯友谊村”项目。中方表示愿为斯提供防灾减灾领域的人员培训。

  十、斯方感谢中方提供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于双方商定的斯方优先发展并将与中国公司合作实施的项目。斯方提出了拟优先发展的项目:汉班托塔油品罐区和加油设施、普特拉姆燃煤电站、机场快速铁路项目以及科伦坡至机场高速公路项目,希望中方对上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中方将推动中国金融机构认真研究上述项目的融资问题。

  十一、中方向斯里兰卡提供无偿援助用于双方商定的项目,斯方对这一慷慨行为表示感谢。

  十二、双方注意到,在2005年4月签署《进一步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协议》后,根据协议所成立的辅助委员会已经确定需要通过磋商和交流解决的问题,以促进中斯经贸合作。双方将通过外交渠道商定经贸合作联委会召开的时间和议题。

  访华期间,斯里兰卡总统参加了斯方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共同举办的“中国斯里兰卡贸易和投资促进研讨会”,双方对中国企业以多种合作形式参与斯基础设施改进及发展进程表示满意。

  十三、双方认为,两国首都间直航的开通有助于促进两国相互往来,包括两国游客的往来。两国航空公司将继续探讨合作的可能性。两国旅游管理部门均认为应鼓励和支持双方的航空公司、旅行社、酒店和其它旅游产业加强互利往来和接触,并通过在旅游领域的投资促进合作,双方对此表示欢迎。中方欢迎斯里兰卡旅游局通过中国媒体进行旅游宣传推广,并将为此提供便利。

  十四、双方讨论了亚洲地区形势,强调亚洲各国需要和平、稳定和更加密切的合作以促进本地区发展。斯方欢迎中国为关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六方会谈所作的努力。双方欢迎中国与南亚国家通过高层政治交往和其他交往加强关系,并探讨了南盟与中国建立机制化联系的可能性。

  十五、双方还就两国元首即将参加的联合国60周年会议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联合国改革应在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最广泛共识基础上进行。斯里兰卡和中国一致同意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就包括千年发展目标、人权和反恐在内的双方共同关心的所有问题进行磋商。双方重申,下任联合国秘书长应从亚洲国家中产生。

  十六、根据两国外交部关于双边磋商的议定书,双方将通过外交渠道商定下一次外交磋商的时间。

  十七、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以下协议和谅解备忘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议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旅游部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与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部关于斯里兰卡在上海开设领事馆的换文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合作在斯里兰卡建立孔子学院的谅解备忘录

  (六)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财政计划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向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提供3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的总协议

  (七)斯里兰卡国家艺术剧院项目设计合同

  (八)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与斯里兰卡电力局关于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燃煤电站项目的谅解备忘录

  十八、斯里兰卡总统库马拉通加夫人衷心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对她本人及斯里兰卡代表团的热情友好款待。库马拉通加总统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方便时候访问斯里兰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感谢库马拉通加总统的邀请,并表示愿在双方方便时访问斯里兰卡。